近年来,江华瑶族自治县纪委监委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纪检监察工作全局,深入推进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为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实纪律保障。2015年—2019年全县脱贫攻坚考核连续5年位居全省先进县区行列,2019年获评全省专项治理考核贫困县一类单位。近日,江华瑶族自治县委常委、纪委书记、监委主任蒋剑接受了省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办公室的专访。
问:江华顺利脱贫摘帽后,你们是如何保持定力,继续在护航脱贫攻坚上发力,做到摘帽不摘监管的?
答:一是念好监督责任“紧箍咒”。县纪委监委强化部门协作和责任分工,印发《江华瑶族自治县扶贫工作责任追究实施细则》等文件,梳理出3大类18项41个监督项目和问责情形,明确了各纪检监察组责任,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监督责任体系。积极运用乡镇纪委日常监督“12388”模式,有效帮助乡镇纪委干部在日常工作中找准方向,主责主业更加聚焦。2020年1-6月乡镇纪委扶贫领域立案29件,占比69%。
二是打好部门责任“组合拳”。县纪委监委发挥好组织协调统筹推进作用,推行“一月一通报、一季一调度、全年总考核”的工作机制,与相关职能部门建立问题收集、定期协商、线索移交等12项工作制度,督促县扶贫办、县发改局等20个扶贫领域行业主管部门聚焦扶贫资金管理使用、项目分配实施等失职渎职方面问题、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2020年1-6月,职能部门移送扶贫领域问题64个,立案12件,联动效果充分显现,增强了专项治理的工作合力。
问:你们是如何创新思维,利用大数据手段助力专项治理,加强监督效能的?
答:一是加强群众监督,建立网上群众工作平台。建设以“3+X”微信矩阵群为主的“连心桥”网上群众工作平台,全县12万干部群众加入微信群。建立健全部门网上收集、分类、交办、反馈的链式工作流程,网上听民意、汇民智、聚民心。规范村级事务、网上公开财务,将村级党组织生活开到网上等,打破时空限制,主动接受群众监督,真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平台运行以来,发布扶贫资金分配、项目实施情况、村级财务管理等各类信息24000多条。
二是加强日常监督,打造江华智慧纪检监察平台。县纪委监委围绕社会反映最集中最强烈的问题入手,利用“互联网+监督”平台,建立扶贫工程建设智慧监管系统。通过数据碰撞比对分析,高效甄别扶贫工程领域违纪线索,发现疑似问题线索65条。经过核查,对负有监管责任的县水利部门、乡镇政府、扶贫工作队和村支两委相关责任人等27人予以追责。
三是加强智能监督,建设大数据廉政治理平台。今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在我县设立“清廉中国”大数据试验室,目前已完成第一期16个单位40个基础数据库及15个医保基金分析模型建设,数据模型建设和分析比对成效显著,发现疑似欺诈骗保问题线索393个,涉及金额151万余元,立案审查1人,移送司法机关1人。县医保局结合分析比对成果,扎实开展医保骗保专项整治,查处违规医疗机构9家,查处违规问题11个,追缴医保基金238.89万元,处罚金额139.69万元,有效防止“救命钱”变成“唐僧肉”。
问:江华县纪委监委在护航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过程中,还有哪些具体的措施?
答:一是紧盯“蝇贪蚁腐”,打“攻坚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紧盯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小专项”为突破口推动“大整治”。统筹开展农村水利、集体“三资”、村级村务公开、农村干部作风等专项整治行动,对全县951个水利、交通项目复核,226个安全饮水项目进行检查,发现问题374个,整改问题374个,清退产业扶贫资金17.7万元。2020年1-6月,立案42件,组织处理26人,党纪政务处分14人,移送司法1人,追缴资金89.34万元,退还群众资金17.2万元。
二是紧盯“信访清零”,打“歼灭战”。县纪委监委对2019年以来全县扶贫领域信访举报问题线索开展“大起底”,对涉贫信访进行重点攻坚。积极推行全员办信处访,建立“三带三抓三督”联村(社区)包案办信处访机制,聚焦扶贫领域信访举报,开展源头治理,帮助解决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棘手事”。截至6月30日,全县2019年92件涉贫信访举报件已全部办结,2020年上半年新增信访举报件15件,已全部办结,全县信访总量比上年同期下降58%。
三是紧盯“四个严查”,打“持久战”。县纪委监委聚焦扶贫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开展四轮专项督导检查,共发现问题571个,督促立行立改问题368个,交办整改问题153个,移送案管部门问题线索6个,对8名单位主要负责人及36名结对帮扶责任人进行约谈。全县45名纪检监察干部参与县委“冲刺问题清零,决战脱贫攻坚”督战行动,按照每人两个村,每村至少住两天两晚的方式,深入田间地头,以精准监督推动脱贫攻坚工作责任落实落细,督战行动共发现7类718个问题,已全部交办整改到位。